close

讀書心得:電影行銷入門法則


在這個主題之下有兩篇文章,分別是黃茂昌的《電影發行的基本概念與步驟》和吳佳玲的《電影是一雙NIKE球鞋》。黃茂昌的文章介紹了有關電影發行的基本觀念,而吳佳玲的文章則點出來了現在台灣電影的問題。

在吳佳玲的文章中有提到:「藝術片有藝術片的市場、商業片有商業片的觀眾,兩者有不一樣的市場宣傳機制與成本回收系統……早些年台灣在國片輔導金的系統支持下,有過一陣藝術片熱……這些年來大家常常把國片的市場衰弱,指向諸多以藝術成就聞名的台灣電影……藝術片本來就是小眾,觀影人口就是少數,為什麼大家要他們負擔整個台灣電影不振的責任?……在外資與輔導金的支持下,(藝術片)起碼可以一部接著一部拍下去……真正的問題其實出現在台灣商業電影的沒落,沒有人抓得住台灣大眾娛樂電影的走向,電影娛樂內容與時代脫了節,宣傳觀念落伍,直接衝擊了整個電影主流業,一部也拍不下去,這才是台灣電影真正的危機。」

我覺得她指出了造成台灣電影困境的幾個理由:一、藝術片本來就是小眾;二、早年在輔導金的支持下,整個電影生態被扭曲了(造成藝術片熱以及商業電影的沒落)。

接下來她講到了重點:「電影該怎麼包裝?徹底一點是從劇本發展到攝影、美術、剪接產品本身就經過商業設定與包裝」。任何的行銷、包裝、廣告可以讓六十分變成八十分,但是不可能從零分變成一百分。即使真的透過包裝讓觀眾進了戲院,但是觀眾卻沒有看到他想要看的,這樣只會使得觀眾對所有參與製作和行銷的人員更沒有信心。下次再想讓這些觀眾進戲院看他們所拍的(包裝的)電影會更加地困難。

最後是「電影公司根本對國片市場絕望到只想草草上片、默默下片,連宣傳的勇氣都沒有」。這種心態是很可怕的。其實觀眾並沒有那麼難討好的!這個可以從好萊塢公式化的電影得到證明。問題是所有參與電影產銷的人員有沒有把觀眾當作最重要的主體!畢竟你希望觀眾能掏腰包來看你的戲。

 
「創世紀行銷」─行銷的出埃及記

 對一個初識行銷的人來說,教科書是絕對必需的。但是教科書雖然可以在學習的初期扮演良師的角色,但也很可能在你日後的工作上成為你的絆腳石!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,不如說你得對趨勢敏感,箇中巧妙,存乎一心。

這本書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大剌剌的宣告他所謂的「新行銷」要重重的打擊行銷人員的舊觀點。但是事實上呢?以我的觀察,不如說這位作者用了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一世代的行銷。

這麼說並沒有貶低的意思,相反的,書中提出的幾個操作重點相當具有啟發性,足以讓行��人員在企畫過程中,讓案子的思路更加完整。

事實上,行銷的本質自始至終沒有變過,因為行銷的最終目的都是在完成銷售,我們為了要完成銷售所以要更加了解消費者,所以要使用媒體、公關活動、直效行銷等。這是一個最本質的東西。所有的工具、理論、模式都只是更加系統化這個過程。但是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,是將工具、理論當成本質,這會使所執行的行銷活動出現盲點,如果這個案子是成功的,當然天下太平;但如果失敗了,很可能你連失敗的真正原因都找不出來。

更進一步來說:行銷的對象在於活生生的「人」,不是沒名沒姓的「消費者」。我們來看看作者如何說:

「過去的行銷總建立在一種模糊的、不將人視為有機體的分析、與對消費者大眾一以視之的觀念上。而新行銷則是一種以人為出發點的行銷概念,重新思考設計品牌。即是以創意延伸人們的生活理念,發展出有別於傳統的行銷方式。」

對於這樣的說法,大家其實應該都不覺得有多新鮮,甚至於有人會認為這傢伙言過其實。我的想法是:這個論點的確不新鮮,但是能提出具體的切入與執行方式的人就沒幾個了。讓我們來看看作者提出的模式:

是不是覺得很general,一點也不shock呢?可是請你也仔細想想,是不是你記憶中的幾個成功行銷案例,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上述的特點。在「爆米花報告Ⅲ」中,作者曾提出一點:「如果你只針對其中一種生活方式行銷,那麼你就失去她所有的生活了。」同理可證,現在的行銷方式已不能再停留在單一需求的滿足,因為商業世界中已經有了太多的me-too產品,如果你的產品只能提供單一需求的滿足,那麼就一定有一種以上的產品和你具備相同的特點,但是比你更便宜。


參考資料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61104120332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鄭智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